一、路灯多杆合一不是智能路灯
目前已知使用路灯杆作为载体,在路灯杆上安装与路灯无关的各种功能,这就是照明行业流行的所谓智能路灯。而且城市照明管理部门认为,这种所谓的智慧路灯只是多了几个与已经无关的功能,与智慧路灯无关,更适合称之为多功能灯杆。多功能路灯杆的主要业务是功能照明-路灯。安装在路灯杆上的附加功能包括交通监控、公安监控、污染物监控、大气质量监控、气象、医疗救助、WIFI、广播、信息屏、充电桩、大数据采集等载体。这些载体必须安装在保证道路照明安全运行的前堤条件下,因为路灯照明是我们的工作,其他都与城市管理有关,这正是中国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所需要的。但是,这种产品本身没有技术创新,只是将各种技术融入路灯杆的模式创新。这种形式充分利用了路灯杆在城市中无处不在的优势,资源共享,以路灯杆为载体,互联互通,为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加快响应速度提供了手段。但是这些功能与路灯无关,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所谓的智能路灯。
作为一种模式创新,创意非常好。这类产品在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产品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在研发和应用推广中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功能设置应因地制宜。

根据城市的规模或场所,合理配置各种功能。比如中心城市和地级县级城市的配置是不一样的。城市拥堵的道路不应配备充电桩,也不是每个路灯杆都必须配备交通监控、污染物监控、大气质量监控、气象、医疗救助等功能。需要根据每个功能的特点、应用环境和范围进行量身定制。厂商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向建设者推广大而全的功能。其实华而不实,应用价值低。
第三,路灯多杆合一应用推广要循序渐进。
目前,城市照明管理由建设系统或供电部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职责明确。但多功能灯杆中的很多功能都属于公安、交通、电信、医疗等很多行业,会涉及到各个行业的利益、日常运营、维护管理等职责。运营商与涉及的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沟通协调能否达成一致也是个问题。除非智能路灯有强大的背景支撑,否则可以做出完整的解决方案,比如建立智能城市的整体解决方案,把智能路灯作为新区的创新亮点,在一条路上部署,这是可行的,但是旧城改造或者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应用还是会有问题的。
一些城市路灯充电桩试点案例,由于路边停车位经常被非电动新能源汽车占用,停车位收费过高,往往导致路灯杆上充电桩使用效率低下,收益尚未达到盈亏平衡点;二是由于路灯工种的单一性,维修队伍只能满足常规路灯的维修,缺乏新型智能路灯必要的维修管理经验。另外,路灯作为道路配套设施,日常维修是必然的。由于智能路灯涵盖多种功能,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维修团队面对突发故障难以进行应急处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这些问题无形中增加了路灯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难度。后期需要专门的智能路灯维修团队,由灯杆内的设备厂家进行培训,让维修团队掌握各模块的基本维修技巧,方便日常管理,必然会增加管理维修成本。
总之,谁来用,谁来建,谁来运营是个大问题。
所以在推广多功能杆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这些关系主体,才能更好的推广,避免后期维护操作的麻烦。建议多创新,开放共享,多方合作,早期试点,在示范点成功的基础上,借鉴经验和可复制性,配合城市规划,及时行动,逐步推进。
设置多功能灯杆应以功能照明为基础。
路灯多杆合一必将在智慧城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发展空间巨大,是城市照明行业未来的增长点。多功能路灯杆的规划、建设和设计应以道路照明的功能和智能照明为基础,即如何通过智能控制收集、运行和管理各种数据,实现光的变化和节能,从而保证交通安全和道路功能照明的正常运行。其次,要考虑路灯以外的各种功能载体,千万不要本末倒置。